微型古建筑模型的课程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关注,上学期,一场“邂逅扎染艺术传承非遗文化”和“建筑塑风骨文墨领风尚”为主题的艺术展览更是惊艳了整个校园。社团同学们的课堂跟别人不一样,缘于他们遇到了一群可爱的“宝藏老师”。
“美育是‘五育’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,传统的美术教学,大多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绘画的方式来进行,美育效果并不明显。”皖西中学艺体中心主任吴丽表示,“我们想寻找一种更有成效的美育方式,于是把目光投向传统文化,想通过‘微型古建筑+美术’特色美育课程,推进学生的美育工作,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,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,厚植学生文化自信。”
2021年,艺体中心的老师们在经过调研考察后,决定打造一门能够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,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,就这样微型古建筑工作坊诞生了。
制作古建筑模型是个综合性极高的手艺活,不仅需要艺术的美饰功底,还要具备理工科的建筑设计能力,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。没有现成的教材,老师们就自己编制特色课程教材。为了做好模型,吴丽带领团队老师们通过视频、书本等自学制作工艺,有时候他们甚至自己钻磨到凌晨2、3点。没有合适的材料,老师们就自己想办法自制。于是,喜糖盒上的挂件,用在了门把手上;印纸箱改造一下成了瓦片;干花、树枝成了制作的院落的原材料;捡一堆小石头回来,用白乳胶一粘,苏州园林的素材就有了……
每一个古建筑模型的完成都要经过多道工序:实地考察建筑、严格测量数据、查阅资料记录细节,如果不能近距离接触观察就只能查找一些实景图片进行设计,而后构图,通过雕刻、打磨,制作各种零构件,最后手工拼装上色。一件微景观作品完工少则半个月,多则三、四个月,耗时最长的环节是去原址考察。制作的过程虽然有些繁杂,但是结果的展示却给人以美的享受。
参与工作坊教学的老师都是“实力派”,在近几年的美术基本功大赛、优质课大赛中,吴丽、姜嫚、罗会林、杨帆、陈光俊等老师先后荣获省、市一等奖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2022年,老师们合作编写的特色课程教材《建筑模型的制作》终于和同学们见面了。
“熟能生巧,你做多了,就能把模型做得越来越细,越来越真。作为一名美术老师,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,守正创新,为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。”吴丽细数了一下,目前,美术组10位老师,从简单到复杂,一共创作了四、五十件古朴典雅、风格各异、形象灵动的“小品”。
这样的特色课程2022年被市教体局评为“课后服务精品项目”。2023年秋学期,学校成立综合社团,用社团活动来推动微型古建筑模型工作坊活动的开展,语文学科组的老师加入进到工作坊,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,传承了传统文化,提升了文学素养。
“2023年,我们对《建筑模型的制作》进行第二次修改,去年年底,工作坊邀请了六安市美术教研员江勇老师,六安市教育书画协会主席、六安一中东校区张家胜老师,裕安区小学美术教研员崔仲琼老师、裕安区中学美术教研员潘燕老师,霍山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文峰学校李玲玲老师,六安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吴翠老师,以及崔仲琼名师工作室的部分教师代表来校指导。今年准备进行第三次修改。”吴丽说,老师们将不断充实、完善、丰富特色课程,共同期待特色课程之花的盛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