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桥”见和襄——拔节生长的鲜花湖特大桥

来源:六安市民网 责编:六安市民网发布 阅读:455 发布:前天 17:28

山如黛,碧水含烟。在皖西大别山深处,响洪甸水库西南角,和襄高速六安段鲜花湖特大桥正拔节生长,为项目年底如期通车提供坚实保障。


作为和襄高速六安段的“咽喉工程”,鲜花湖特大桥以220米主跨、104.8米主塔刷新了六安桥梁建设的新高度,以“硬岩搏击、毫米较真、生态共生、数字赋能”四大攻坚篇章,诠释了新时代基建的硬核与温度。


f497bb24e31fbaf9a4d2366669acbf86.png


  

硬岩搏击:20米深井下的“夫妻桩”




2023年4月,首根桩基开钻的轰鸣声在山谷回荡,却很快陷入僵局。桥址处的花岗岩层坚硬无比,岩石强度超过120MPa,旋挖钻机的钻头一天磨损三四个,机械施工难以为继。经过专家论证,人工挖孔桩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。

  

28cab78b3b19060ace2cfc0ff8ae164a.png


“铁桶满了,拉!”清晨6点,20米深的桩井里,刘昌进抹了把汗,冲着对讲机喊道。井口的妻子童朝玉按下电动葫芦,钢丝绳卷起百余斤碎石。这里是鲜花湖特大桥32根主墩桩基施工现场,坚硬的花岗岩曾让旋挖钻机“缴械投降”,最终回归最原始的人工挖孔桩。项目部为每口井配置“五重防护”,钢制围栏、双保险绳、气体检测仪、通风设备、防坠器,更用“避高温、送清凉、保供给”织就安全网。经过47天连续奋战,这群现代“愚公”以血肉之躯攻克机械无法逾越的硬岩关。

毫米较真:云端之上的“绣花功夫”




异形主墩的线型控制一直是桥梁高墩施工中面对的难题,项目技术人员用“BIM+北斗”构建数字孪生体,248个预埋件安装精度达±2毫米,54米高X型薄壁墩轴向偏位控制在1厘米内。


混凝土浇筑更是“冰与火的艺术”——在1176方大体积0号块内,14个测温点、7层冷却水管组成“温控神经网络”,将内外温差锁死在20℃内,有效避免了水化热裂缝风险。

 

0aa203d8519e70212389fc1831368b4c.png

  

“针对冬季施工难题,我们采用了复合保温工艺,新浇筑墩柱拆模后立即采用铝箔珍珠棉包裹,外层覆盖土工布并用加密麻绳固定。”相关负责人郭楚海介绍,“智能温控系统24小时监测混凝土表体温度,当温度接近5℃临界点时,电热毯应急系统自动启动,确保混凝土在-5℃环境温度下仍能保持适宜养护温度。”


生态共生:碧水青山间的“隐形施工”




夕阳下的响洪甸水库波光粼粼,主塔巍然矗立,与周围的绿水青山融为一体。现场施工、环保管理人员赵金宇实时监测,施工区水质浊度仅为0.8NTU,与上游水质完全一致。为了守护合肥、六安、淮南三地的“大水缸”,建设团队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每一个施工细节,以“隐形施工”守护生态底线。

  

9aeca6d276f4768921455bb8fed09d61.png

 

“在材料选择上,我们选用环保型食品级脱模剂,确保施工过程中无有害物质渗入水体,投入低噪液压设备,将机械噪音控制在55分贝以下,最大限度降低生态干扰。”二标二分部总工程师肖永红站在施工现场,指着远处的主塔坚定地说,“我们不仅要建一座桥,更要守护这片绿水青山。”


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施工团队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心血。临库侧的施工区域被全封闭围挡环绕,裸露的边坡被防护网和防渗布覆盖。废料和废水经过分类处理,确保施工活动对水体零污染。强化全过程绿色管控,减少碳排放,定期监测水库水质,用数据说话,确保施工与生态和谐共生,实现了“施工不见痕迹,生态不被惊扰”的绿色建造目标。


数字赋能:428天背后的“智慧建造”




在项目智慧中心监控平台,技术员轻点鼠标,BIM模型如画卷般徐徐展开——主塔巍然矗立,主梁已完成17个施工节段,已完工程的脉络清晰浮现,而剩余工期的轨迹则在算法中轻盈延展。

 

374a69c29eee8f9939c32e755824b8e1.png

 

“钢筋自此告别‘匿名时代’,持有专属‘身份证’。扫码瞬间,如同开启信息宝盒,质量检测、生产批次、供应商等关键信息,即刻映入眼帘。”中国能建葛洲坝交投和襄公司副总经理杨轶介绍,“这是鲜花湖特大桥的‘数字基因’。”


通过BIM+GIS技术实景建模,提前30天预演主塔爬模施工,10天一仓的悬浇速度创下行业标杆。一工区负责人季勇翻开施工日志说道:“主塔封顶倒计时分解为127个工序,混凝土供应精确到分钟级调度,确保浇筑作业连续性。”


f8608306ab4afd2dfcd08fd7749f64e2.png

  

如今,11对斜拉索如琴弦般张开,托举起220米的主跨飞越碧波。428个日夜,在市交通局的坚强领导下,项目建设铁军以“硬岩精神”凿穿群山,用“数字匠心”对话自然。待2025年底通车时,这条飞架响洪甸水库的“云中虹桥”,将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的新动脉。(黄瑛)


来源:六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

手机扫一扫也能查看

使用道具 举报

相关推荐
六安市民网 http://www.i0564.com/
皖ICP备2020021017号-1 | 皖公网安备34150202000381号
广告服务热线:0564-3336078 | 运营技术支持:金裕文化
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64-3336078